UNESCO.org /2006年5月刊 / 第一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次质的飞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次质的飞跃
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生效,这种鲜活的、但在本质上又是脆弱的遗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业技能。从2001年起,教科文组织已经宣布了90件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综合艺术“木卡姆”、蒙古族传统长调民歌(中国和蒙古国)都在其中。
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所有的非物质遗产都需要好好保存,它们是人类创造力的活的见证物,4月20日开始生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力求保持这些见证物的连续性。
2004年2月,阿尔及利亚成为第一个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到阿尔巴尼亚于2006年4月4日批准该公约,公约的缔约国达到了47个。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说,当代生活方式和全球化正在急剧破坏世代相传的活着的文化,该公约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法律漏洞,其重要性可以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相提并论,后者旨在保护“有形”遗产,比如文物古迹或自然景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考虑建立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和一个专门资助保护项目的基金会。公约规定委员会制订两份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及急需保护的非物质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公布的90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只要这些代表作属于已经批准公约的成员国,就可以逐步列入这两份名录中。
© Vanuatu文化委员会
Vanuatu沙上图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