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9,460贴子:10,069,770
曾经想写一篇红楼人物述评的文章,开了一个头,没有写下去——现在比以前懒了。
这两天,我的帖子,《接济刘姥姥不是写王熙凤的善举》又引来许多口水,我也懒得回复。不过,看到这么多人喜欢凤姐,我倒有兴趣,把自己对凤姐的态度,再整理成一下。我对凤姐的许多观点,基本都在我的《红楼随读随想随记》里出现过,现在不过是整理成专文而已。想了解我对红楼的整体理解,可以参阅那篇文章。https://tieba.baidu.com/p/2557854664?pid=38004972179&cid=0&red_tag=3345781977#38004972179


IP属地:江苏1楼2019-01-07 12:02回复
    那么,凤姐是曹雪芹美丽梦幻中的一个人物,还是丑陋现实的折射?有一点是我相信多数人,包括凤迷们大概都不会否认的,那就是,凤姐不是红楼中的梦幻人物,她是一个现实人物。既然她是一个现实人物,那么,曹雪芹对现实完全否定,怎么可能去褒扬一个现实人物?
    这个结论,仅属于基本推理,似乎有点武断——但中国人缺乏逻辑,确实举世闻名。不过,我们还是来结合文本,从头到尾细细地看一看。
    可以先简单概括一下凤姐的特色,她最为人接受的,就是“精明”两字。
    但是,精明是不带褒贬的。甚至在现实社会里,或者说,在一个不满意现实的作家眼里,“精明”基本就是一个贬义词。当然,关键还是要看精明下面,还掩盖着什么。
    红楼少女中,宝钗也算是精明的,她的精明之下,是善解人意和与人为善。
    那么,凤姐的精明下面,掩盖了什么呢?
    看具体文本。
    凤姐的第一次出场,被认为是经典之作,大学讲解红楼的老师,一定会提到这个场景。看一下具体内容: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这个出场,和整个氛围形成对比。这个对比,是用黛玉的强烈感受来体现: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实际就是黛玉形容的“放诞无礼”,问题是,凤姐为何敢放诞无礼?王夫人在场,贾母在场,她为何敢放诞无礼?


    IP属地:江苏3楼2019-01-07 16:25
    收起回复
      2025-09-07 16:26: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王熙凤竭力讨好黛玉的关节,王夫人似乎是莫名其妙插进一句莫名其妙的问话,“月钱放过了不曾。”如果真当作闲话来看,那就是真的不懂曹公的曲笔。这里,是在为后文王熙凤扣押月钱放债作伏笔,也是在暗示,王熙凤如此这般盘剥下人,非一时之兴,而是一贯 如此。
      我觉得,有的品行,就是可以对人一票否决的,就如这样扣发下人工资拿去放债之类,实在算的上是恶人恶行,决不能因为这里面透着生财之精明,就欣赏她。好比单位领导,总是把全体人员的工资押后一个月发放,他手中就总有一笔工资款放债赚钱,你会夸奖这样的领导精明吗?
      最奇葩的是有人认为,王熙凤放高利贷赚钱,是为了弥补贾府的亏空——这种理解的人,说他脑子被驴踢过一点也不冤枉他,你见过一个贪官,他贪污是为了弥补地方财政亏空的?
      我相信如此行笔,上来就暗示她的恶行,正是表明对她的讨厌。但曹雪芹作为伟大的艺术家,决不因为自己的讨厌,就把她脸谱化丑化,而是按照生活中的实际情形来描写。而生活之中,大奸大恶之人,往往能够赢得口碑,比如总是号称“来晚了”的流着“道德血液”却家资庞大之类的家伙。
      王熙凤的回答蛮有趣,用一句简单的话回复,“月钱已放完了”。然后接一大段话,似乎是在竭力完成王夫人交付的嘱托,可王夫人却说,“有没有,什么要紧”。实际是在暗示王熙凤这一大段话,只是打岔,是没要紧的话,而月钱才是要紧的。但王熙凤就是要用“没要紧”的东西来岔开“要紧”的月钱问题。


      IP属地:江苏7楼2019-01-09 10:14
      回复
        中国的文字狱源远流长,和封建专制朝代相辅相成,而且越演越烈,文字狱的时代,一定是一个垃圾时代,这样的垃圾时代,还有作家专门为之大唱特唱赞歌——二月河的死亡,但愿是一个终止符。但文字狱最严酷的时代,并非清朝,而是文革。文革的文字狱,要比清朝严酷百倍,今天,竟然还有很多老人年轻人怀念推崇文革,可见中国人的文化素质之差,今天或许创出了历史记录——假如以世界横向比较,这个结论一定正确。反过来推,有那么多人推崇凤姐,也算正常了。毕竟清朝是个末世,今天也是末世。
        而对“生于末世”而具“才”之人,红楼中强调了三个,那就是贾雨村,王熙凤和探春。其实,通过这三个人的作为,我们已经可以揣度出曹雪芹的心意,即对这种生于末世而有才,或者说,其才华特别能够在末世中彰显出来的人,曹雪芹就是虚褒实贬,和说“皇恩浩荡”时的心态完全一样。
        凡鸟偏从末世来的凤姐,和贾雨村探春构成三位红楼中的“末世之才”,曹雪芹对雨村的厌恶,我想多数人都是能够一目了然的。但他对凤姐的厌恶,远远超过了对雨村的厌恶,却并不被多数人所了解,因为在描写凤姐的诸多恶行时,都为她披上了一层“精明”的外衣,使这个大奸大恶之人,更符合生活中的原生态。君不见,在俺们天朝,恶魔般的大奸大恶,也可以被愚民奉作太阳?凤姐被人喜欢,似乎也没有什么奇怪了。


        IP属地:江苏14楼2019-01-11 10:30
        收起回复
          曹雪芹用“机关算尽太聪明”一句,道尽了对这个人物的嘲笑和评判。其实,真正的精明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隐瞒自己的精明,而曹雪芹却在红楼中,处处明写她的精明,是放肆嚣张的精明,实际上,放肆嚣张和精明是背道而驰的。何况,她还有那么多贪酷残忍的行为,只看到她的精明而喜欢她甚至崇拜她的读者,实在是糊涂到了极点啊,可悲可叹!


          IP属地:江苏17楼2019-01-25 10:50
          回复
            接下来重点描写的凤姐事情,就是和贾瑞的情仇。
            在这件事情上,似乎凤姐完全没有罪责,全是贾瑞见色起意,自取其辱。如果如此理解,那是既不懂文学的精髓,也不懂红楼梦的精彩,更谈不上对凤姐的理解。
            红楼梦的结构是按照“少年(乱性)——青年(痴情)——中年(丰富烦恼)——老年(衰老死亡)”来结构小说,这可以算是我对红楼的独到见解了,说红楼的人太多,真正说出前人没有说出的观点很难,这个结构,或许是前人还没有说过的。
            那么,在红楼少年期的乱性阶段,凤姐也在其中占有很重的篇幅和分量,那么,意味着她也是乱性的人,只是写得特别含蓄而已。
            凡是红楼读的比较精细的人都知道,在贾蓉向凤姐借屏风那个细节里,两人的情景是非常暧昧的,我常说,红楼中重要人物的重要性格,都不会是孤例,一定彼此印证。那么,凤姐和贾蓉的暧昧,似乎是个孤例?其实不是,凤姐和贾瑞的公案,就是凤姐和贾蓉不清不楚的印证。
            文学,就是根据人物形象的性格来安排人物的所作所为。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应该如此,红楼梦自然是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重要人物的所作所为,自然要符合人物的性格。从这个角度分析,凤姐处理贾瑞调戏她的曲折过程,就是侧面证明她和贾蓉有事,甚至和贾蔷也有事。


            IP属地:江苏18楼2019-01-25 11:03
            收起回复
              先说贾瑞的性格。他是特别窝囊的人,在贾瑞调戏凤姐之前,先写了学堂闹事,写出了贾瑞性格的懦弱和窝囊。再来写贾瑞调戏凤姐,特别大胆,简直放肆。一个窝囊到如贾瑞这般的人,竟然如此大胆直接了当地挑逗凤姐,她可是荣宁两府赫赫有名的,几乎可以算得上他半个主子的“凤辣子”,虽然古话说‘色胆包天’,但人的一举一动,都必然蕴含着人内在的性格。我觉得,从小说人物的描写上而言,出现和自己的性格判若两人的举止,要么意味着作者的水平有问题,要么是作者在这里蕴含着一些特别意思。我确信,在红楼之中,人物行为上,出现和性格有明显背离的举动,都蕴含着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藏愚守拙’的宝钗,在红楼中的活泼几近于黛玉,就是在暗示宝钗对宝玉的爱。
              我们不妨想一想今天,什么情况下,一个懦弱的男人,会突然去调戏一个强势美艳的女老板?
              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一是这个男人知道女老板喜欢和男下属叉叉,他去调戏女老板,实际是向女老板献媚。但这个情况在贾瑞那里不成立,因为凤姐就算喜欢和小叔子侄子之类鬼混,那也必须是宝玉贾蓉贾蔷那样清秀飘逸的男人才行,贾瑞那么猥琐,他不会不知道凤姐绝对不会喜欢他。
              那么,贾瑞为何还对勾引凤姐几乎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呢?在凤姐一再捉弄他之后,他竟然“再想不到是凤姐捉弄他”,他竟然真是这么蠢?
              那就是另一种情况,即男下属抓住了女老板的把柄。贾瑞的特别大胆,就是在暗示贾瑞抓住了凤姐的把柄,即他抓住了凤姐和贾蓉或贾蔷的把柄,拿这个来威胁凤姐,就可以理解贾瑞为何如此大胆了。凤姐假如要和贾蓉贾蔷偷情,地点自然应该在宁府。学堂在宁府,贾瑞作为学堂人员及本家子弟,在宁府应该可以出入自由,除了内眷的内室,其他地方,贾瑞应该都是畅通无阻的,因此,他碰巧撞破凤姐的风流韵事,然后拿这个来威胁凤姐,也要分一杯羹。在那个时代,女人被人抓住这样的把柄,几乎就被人捏住了死穴。这也可以说明,贾瑞为何一再不相信凤姐会作弄他。


              IP属地:江苏19楼2019-01-25 11:30
              回复
                因为那篇文章《接济刘姥姥不是在写凤姐的善举》一问,引发了许多回复,这里无意识地漏掉了凤姐接济一事,但这是重要一环,不可以漏掉的,补在下面。


                IP属地:江苏21楼2019-01-25 15:08
                回复
                  2025-09-07 16:20: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凤姐的第一场重点戏份,就是接济刘姥姥。这似乎是一上来就给凤姐涂上了一层暖色,显得她挺善良似的。其实这个理解多少有误,接济刘姥姥这件事,主要写出凤姐的的精明而已。
                  在写正式接见刘姥姥之前,用周瑞家的来交代凤姐,年龄:二十;相貌:美丽;心眼:一万个;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对待下人:太严。
                  美女,曹雪芹自然喜欢,但出嫁的美女已经没有了“女儿”的纯,已经不是曹雪芹的所爱。而曹雪芹无疑是个很纯的人,没有一个内心纯粹的人,会喜欢心眼多达一万的家伙,说她心眼多,绝对蕴含着贬抑!至于伶牙俐齿,好像不错,那不过是能干精明,甚至还是低级精明,高层精明的人,其精明往往内敛,人人都能看到你的精明,你其实就不是真正的精明了,只不过是逞能了,王熙凤虽然能干,但她的逞能比能干更甚!
                  还有对下人的“太严”,自己贪污放肆,对下人严酷无情,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一个**领导!我总觉得,喜欢王熙凤,往往意味着这样一种心理,即对贪酷领导的羡慕、畏惧、奉承、渴望。中国百姓的这种心态十分严重,就是这种心理的驱使,使国考成为最宏大的场面。


                  IP属地:江苏22楼2019-01-25 20:00
                  回复
                    《红楼梦》中情节的巧妙是其最精彩的内容之一,看似无意的安排其实都有作者的匠心在内。刘姥姥初会王熙凤,也是如此。
                    王熙凤是小说中最有权最富贵的人之一,而刘姥姥则是文中最穷最贱的人之一,两人相遇,一方希望得到另一方的帮助,而富贵一方没有拒绝帮助,但却先抱怨了一通大有大的难处,也就是先哭了一通穷。
                    最富的人对最穷的人哭穷,你没想过曹雪芹的安排其实有深意吗?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一个中国穷民工去向王石们求助,而王石们先哭穷,然后再给他一万块钱,你真还会夸他是个善人?你不会骂他个狗血喷头?别说王石,就算我们自己,假如来了一个穷乡僻壤的穷亲眷,请求帮助,我们会对着穷困到极点的穷亲眷哭穷?哭述城市房价如何高,每个月还贷一万如何辛苦?我们不会,我们做不出来,我们没有这么厚脸皮,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一月的还贷,超过穷乡僻壤的穷亲眷一家一年的收入!
                    自然王熙凤的哭穷很有水准。“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听起来不像哭穷,倒像是在为贾府的入不敷出担忧——相信凤迷们肯定这么想。但实际却是哭穷,因为王熙凤从来没有真正为贾府想过,这时候来了个穷亲戚倒为贾府着想了?真要为贾府着想,也完全不用在这样一个穷亲戚眼前说这种事的。所以王熙凤就是在哭穷,这是恶俗人的本能,只要是吃亏的事,她是不做的,碰到不得不做的时候,也至少要哭哭穷。
                    曹雪芹安排她向穷老婆子哭穷,就是旨在揭露这个人物本质上的恶俗,曹雪芹借李纨的嘴说得一点不错,“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
                    再看她给钱时的做作和鄙吝,“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 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有人竟然说,王熙凤连丫头做衣服的钱都给了刘姥姥,还不好?老实说,我真有点哭笑不得,这种话竟然当真?太幼稚了吧?


                    IP属地:江苏24楼2019-01-27 12:09
                    收起回复

                      比较另一段哭穷。贾芸向舅舅借钱,舅舅假意留贾芸吃饭,“只见他娘子说道:"你又糊涂了.说着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 ,这会子还装胖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卜世仁说:"再买半斤来添上就是了."他娘子便叫女孩儿: "银姐,往对门王奶奶家去问,有钱借二三十个,明儿就送过来”。
                      很少有人看到这儿不恶心的,但其实王熙凤的哭穷更恶心。
                      贾芸家里用着丫鬟,说明条件不会太差,舅舅可能略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只是想明确表示拒绝,才用这种恶俗的哭穷手法。那么王熙凤为什么哭穷?有什么理由对着一个穷老婆子哭穷?
                      本性的极端恶俗罢了。
                      有人还会为王熙凤解释,她这么做都是为了贾府好,要不都来要钱,贾府还不早就垮了?
                      其实,有几个穷亲戚会来要钱?想来要钱的穷亲戚有几个能过得了如狼似虎的看门狗?刘姥姥进府可是绕了一个大弯的,还幸好碰到了想显摆自己的周瑞家。整部小说中就写了这么一个穷亲戚,王熙凤竟对着人家哭穷!她和刘姥姥之间的差距,要比贾芸和他舅舅的差距不知要大多少倍!但我们读到舅母哭穷,我们在恶心,因为她实在太露骨,实在令人恶心。但我们却被王熙凤的哭穷所蒙骗!
                      生活中往往这样,面对小奸小恶,我们义愤填膺,面对大奸大恶,反倒无动于衷。
                      顺便比一下,后四十回也有王熙凤哭穷的故事,但对象换了有权有势的太监,这时候,王熙凤成了被压迫者,她的哭穷也就理所当然。这也是高鹗低劣的地方,他总是在模仿前八十回,可惜总是形似而神乖。


                      IP属地:江苏25楼2019-01-27 18:31
                      收起回复
                        看看贾瑞对凤姐的勾引,毫无新意,简直恶心,按照凤姐的性格,一定会想骂贾环那样,一脚踹出他心窝子来。可王熙凤却虚与委蛇,听听她怎么说, “果然你是个明白人,比贾蓉两个强远了。我看他那样清秀,只当他们心里明白,谁知竟是两个糊涂虫,一点不知人心。”但凤姐的话,饱含深意,各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贾瑞勾引凤姐,凤姐为何会迁出贾蓉贾蔷?想象一下,有个男人勾引女人,女人假意答应,并说,“还是你知趣,某某、某某就不知趣。”这话什么意思?不是在交代自己和某某、某某之间有不清不楚的关系?而且以这样古怪的方式牵出来?凤姐有这么傻?凤姐当然没有这么傻!
                        你仔细想一想,简直会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般的感觉啊。王熙凤是在辩解,我和贾蓉贾蔷其实还没有真正发生什么啊。这正是侧面验证了贾瑞多少抓住了王熙凤的把柄,至少是传出去会使得凤姐极为难堪的事实,这才是王熙凤不敢翻脸,并转弯抹角地辩白。
                        最后,凤姐安排一个捉奸的毒计,捉奸这样的事,不让老公知道,却让贾蓉贾蔷来做,他们不是她的小情人又是什么?而贾蓉竟然不声不响,随贾瑞轻薄,以至于一直到了“硬邦邦就想顶入”的地步,之所以如此忍耐,就是为了让贾瑞没有任何借口吧,这样一个俊俏男生,和凤姐在一起商量上演一场捉奸好戏,还要做到什么地步才能吃死贾瑞,两人还能清白干净?贾蔷自然也有份的了。


                        IP属地:江苏28楼2019-01-28 16:36
                        回复
                          接下来重笔描写王熙凤的事件是协理宁国府。
                          凤姐答应,并不是出于帮忙目的,文中说的很清楚,“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伏,巴不得遇见这事。”或许这里还有言外之意,只要对天朝情景稍有了解,就应该明白,今天当官的“最喜揽事”,绝不仅仅是为了显示才干,而是只要有事,就有钱可贪!王熙凤在红楼中,到处搜刮,遇上这样的大事,不伸手捞一笔,怎么对得起自己哟!
                          凤姐的才干当然不错,问题是如何看待才干,要是以为曹公在赞赏这种才干,那就无法解释“天下不肖无双”的悲愤语。这就是红楼中的真假,对“才自精明志自高”一类的评价,不能作正面看,而要结合曹公对宝玉的评价来看。
                          当然,或许有人以为曹雪芹赞赏凤姐是感叹自己的家道中落,因缺乏凤姐此类的人才而导致家道中落。但我相信,曹公的眼光没有这么狭窄,不会意识不到,家道败落的主要原因,不是管理不善,而是失宠于朝廷。另外,曹雪芹在文中,多处暗示,凤姐的才能主要用来为自己谋利,而不是为贾府谋利——借管理贾府之际,大肆敛财,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大量贪官,也就不能不讨厌她!
                          宁府中人确实散漫,这种散漫,颇有点像当年的国营企业,大家拿着一份不厚不薄的薪水——不厚是绝对,不薄是国内相比较而言——嘻嘻哈哈上班,开开心心下班,谈不上责任心,也没有危机感,这是许多老人怀念旧国企的原因——本人也颇怀念呢,混了十几年,那是真正轻松自在的日子,也是荒废岁月的日子。然后,来了一位凤姐——朱大人,决定要拿这样一批国企开刀了,明曰市场化,实际是甩包袱。把竞争激烈的行业全部推向市场,任其破产,任员工失业,却把资源通讯等等高额暴利行业,加强垄断,用来为权贵敛财——当能干的凤姐来管理,她确实可以把混乱的局面暂时掌控起来,但她掌控局面的目的不是为了大家好,甚至不是为了这个国家好,而是为了自己好,那么,结果会把局面慢慢整成一座掏空的矿山,原本可以说是一片乱草滩,其中混居着各种鱼虾虫鸟,混乱而各得其乐。现在则成了专有矿山,百姓只是辛苦的矿工,除了出力谋得一个生存权,一无所获。而凤姐们,则尽享矿产丰厚的利润,等到完全掏空,他们一哄而散,任矿山坍塌,任矿工自生自灭,任周围的一切生灵遭受毁灭——作为百姓,不能首先追求一个公平的社会机制,就不能歌颂凤姐这样的能人!
                          凤姐是恨不得东府一直把管理权给她呢,这样,扣克的工资总额就可以翻番,利息收入又增加了。“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凡是改革者,必先说这句话,没有这句话作舆论,改革就无法推行,从最早的商鞅变法,推翻祖制,一直到否定两个凡是,都是如此。而现在,他们已经说“两个不能否定了”——一旦改革涉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立刻画上句号。毒菜下的凤姐们,莫不如此啊!


                          IP属地:江苏31楼2019-09-14 11:19
                          回复
                            接着就是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在路途上,还有一段细节值得品味。
                            王熙凤怕宝玉有闪失,在贾母处无法交代,故把宝玉叫来。这里的描写非常有趣,细读之下,似乎有点意外之味。宝玉难得外出,又像爷们一般骑着马,兴致肯定很高。凤姐派小厮叫他,宝玉知道肯定要管束他,心里是不愿意的,故文中用“宝玉只得来到他车前”来表示宝玉的不情愿。但接着凤姐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岂不好?”然后,宝玉的态度立刻变了,“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进。”——这里细细品味,我们至少读出了,宝玉很喜欢和凤姐呆在一起,在私密中呆在一起。结合前面宝玉向凤姐要牌子时,“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显示出宝玉和凤姐之间特别的亲昵。此时的宝玉,可不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他有了袭人,他有了秦钟,可以说,这一段时期的宝玉,正是处于性错乱的时期。写他和凤姐的亲昵,或许不是随意的,或许正是在呼应焦大呢。当然,假如真有一点不伦的东西,责任一定不在宝玉,而在凤姐。宝玉正处于年少无知、最经不起妇人勾引的年龄。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少年,能够拒绝一个美貌妇女的勾引。焦大的话里,也是凤姐“偷”小叔子,显然,责任就是在凤姐。当我说过,凤姐就算偷人,我也会觉得这是凤姐唯一让我觉得不坏之处,在这个压迫整体女人的社会,偷人的女人就是反抗。


                            IP属地:江苏33楼2019-09-14 12:27
                            回复
                              2025-09-07 16:14: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铁槛寺应该比馒头庵繁华,同样两间上房,应该是铁槛寺更好,但凤姐不喜欢人多噪杂——她应该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啊。现在“独有凤姐嫌不方便”,独自带着宝玉和秦钟去了馒头庵,到底什么不方便呢?——不得而知,不再妄猜。
                              弄权铁槛寺——许多人因此讨厌王熙凤,实际上,王熙凤的作恶,弄权铁槛寺算是轻微,虽然后果严重,但那连过失杀人都算不上。王熙凤在红楼里,有过多次杀人记录,明的暗的都有,只是多数人没有看出来。
                              这里带出的金哥婚姻一案,和可卿葬礼买官一事,都是曹公忙中出闲笔法,捎带着对现实的揭露批判和嘲讽,是对现实政治的文字干预。当然,主要目的还是写人,好比买官主要还是写贾珍对可卿的钟爱,此处就是写凤姐的贪婪。
                              贪婪算是人的生物本能,对人的贪婪不妨多一点宽容。但如果贪婪和虚伪结合在一起,那就不该宽容,因为虚伪是人特有的恶习,凡是把虚伪和贪婪结合在一起的人,基本上已经有了大奸大恶的特征。我们不妨在生活中观察一下。老实说,对商贩的缺斤短两,那就纯粹是贪婪,海鲜之类,擦亮眼睛;蔬菜之类,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对于既虚伪又贪婪的家伙,说白了,就是台上高喊廉政,台下拼命捞钱的官僚群体,就一定要深恶痛绝才正确!
                              老尼本想托王夫人,凤姐一口堵死,“这事倒不大, 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和前文内相太监说,“你到部里兑钱亏了,不如送我府上”一种笔法。就是要自己揽下此事,就此发财,中饱私囊。但却还装模作样,说什么“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不过是想抬高价格而已。老尼听了,颇感失望——她还是不了解凤姐啊,凤姐怎么会放弃这种送上门来的发财机会?不过,老尼也算狡猾,又找到一个借口,“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凤姐也就直接开口,不再绕弯子。三千两银子,一口价,不回价。托她说一句话,开价三千两银子,按照现在的白银价格,大概是三十六万人民币,再考虑物价因素,至少加一个零,就是说,人家托她做这样一件事,她开口三百六十万人民币,从今天来看,其贪婪也算登峰造极——这句话毕竟不是揽一个工程,可以带来后续财富,那样的话,价格再高,也只是分赃。这么贪婪无耻的人,竟然还有脸说,“我比不得他们扯篷拉纤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作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一个人要无耻到什么地步,虚伪到什么地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今天的官老爷,颇得凤姐真传啊。


                              IP属地:江苏34楼2019-09-15 1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