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烟吧 关注:1,660贴子:28,567

回复:《快速戒烟指南》全书 任何烟民读完彻底戒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接着说。
把整个“大烟瘾”拆开,其中还包括什么感觉?思维闭塞对吗?是的。
烟瘾来时,烟民无法思虑事情,那种感觉就好像“脑堵住了”。但吸了支烟后,这种状态暂缓了,长久烟民才会误认为“吸烟能消除脑堵”或被他们理解成“激发灵感”。毕竟,“脑堵”的反状态难道不正是“脑通”?脑通的感觉相对于脑堵时不就是“激发灵感”?
是的,所以一切只是相对的,烟草给你带来什么弊处,同时就会给你造成什么好处错觉。所以它们十分精明。
烟草本身不存在任何好处,初时吸烟痛苦才是它们本来面目。
——“脑堵之后又脑通”不叫“激发灵感”叫什么?难道是吸烟本身能激发灵感?一切只是骗局。
还有人误认为吸烟能“缓解焦虑”对吧?可是焦虑又是谁带来的?烟瘾的其中状态之一,难道不正是焦虑不安?焦虑不安的暂缓,不叫“缓解焦虑”叫什么?可是焦虑本身又是谁带来的?是吸烟啊。重复这个过程,把你当猴耍,你反倒认为它有好处了,你反倒认为它有“缓解焦虑”的功效了?
有意思,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么,现在就去找一面墙,每次用头撞墙三下,然后停下来摸摸头,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然后告诉自己:“撞墙时虽然很痛,但是停下来时感觉真的好爽。”烟瘾难道不正是这样吗?你不抽烟哪来的焦虑?
总结:焦虑正是由渴望吸烟引起的,此时再通过吸烟缓解吸烟渴望,同时焦虑自然暂缓。长期重复以上过程,使大脑误认为“吸烟能缓解焦虑”——实际上:恰恰是吸烟首先制造了焦虑。
还有人说“吸烟能提高勇气”的对吗?回过头来想想,道理都一样。
首先问问“提高勇气”的反面是什么?没错,就是精神恐慌。
哈哈!没烟抽或烟快完的时候,烟民慌不慌?肯定慌。所以,这时如果有烟了,烟民因缺少烟的“精神恐慌”状态就会同时消除。长久以往,大脑才会误认为“吸烟能提高勇气”。
一切只是幻觉!吸烟本身不能提高勇气,所谓的“提高勇气”仅仅是相对于消除没烟抽时的恐慌而言的,但是整个过程中大脑就会遭受蒙骗。
烟民最常说的还有:“吸烟能集中注意力”对吧?
其实道理都一样,吸烟根本没有任何好处:
烟民烟瘾来时,精神散漫,无法集中注意力,如果没有烟抽,他们甚至无法正常思考。所以此时一旦获得烟吸,因烟瘾造成的精神恍惚、散漫状态会随之消除,长久以往,大脑才会误认为“吸烟能集中注意力”。
很简单的说:因为烟瘾来时烟民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吸烟以后这个负面状态消除,所以烟民才会误认为它具备“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功效。可是问问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是谁带来的?”是烟瘾啊!烟瘾是谁带来的?是吸烟啊。
再反过来问问自己:不吸烟的人,会每隔一段时间就注意力无法集中、精神散漫甚至痛苦吗?当然不会。因为他们没有烟瘾,自然就不需要靠吸烟暂缓烟瘾带来的痛苦,所以烟对他们来说就不会有任何正面作用(如同初学吸烟时的每个人一样)。
简单的总结:吸烟本身不存在任何一件好处,痛苦是它的本来面目,烟民正是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接受了烟草洗脑,才会逐渐相信并依赖吸烟的。
其余的各种“吸烟好处”也都是这么回事,道理相通。吸烟本身不存在任何好处!吸烟首先给你带来什么弊处,就会相应的让你产生什么好处幻觉!
现在,静下心来再次好好看看这幅图,仔细想想所有因吸烟带来的弊出的“反状态”对应的都是什么!你就不难发现你长久以往坚信的“吸烟好处”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7楼2023-05-20 19:14
回复
    ——————————————————
    醒醒,一切都是幻觉!正是吸烟首先欺骗了我们的大脑!
    每个人初时吸烟:“咳喘、恶心、头晕、难受、作呕、想吐、好似窒息……”才是吸烟的本来面目。
    但凡吸烟存在一丝丝“好处”,任何人初学吸烟时就应该感觉到了。结果显然不是。
    也许有人会这样狡辩:也许是开始 1-2 次人们不适应这种“好处”,才会出现头晕呕吐的负面状态?那么 3-4次,8-10次时,也总该适应了吧?可是事实结果表明:所有烟民必是经过一段不长不短的痛苦折磨时光,才最终染上烟瘾的。在那段时间里,莫说 8-10次,数十次也有了,但他们一开始只能感受到痛苦。但只要他们坚持,才会最终染上烟瘾。这个坚持的过程,便是自我洗脑及接受烟草洗脑的过程。
    所以一开始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不会上瘾,这不是没有理由的。直到这些人最终彻底接受了来自邪恶力量、烟草、社会及自我的洗脑后,才会相信吸烟存在“诸多好处”,才会依赖吸烟,那时才会真正上瘾(再次参考前文酒精、油漆催眠实验案例)。
    整个烟草骗局中,不过就是以下这件事:
    “所有人原本都待在温度适宜的空调房里,而外面是 40度的高温。有些人受到蛊惑和欺骗,每隔一段时间就跑出空调房,帮人在烈日下搬砖10分钟,然后才允许它们跑回空调房内休息 5分钟。”
    于是那些被欺骗的人,长久以往反倒认为:“哇!空调房里好舒服啊!——这些人真好啊,允许我到这么舒服的地方休息。”
    为了这种暴晒后再入空调房的“片刻舒适”,它们宁愿在往后余生,都去重复这个跑进跑出的“搬砖过程”。
    殊不知,他们所有人原本就是待在舒服的空调房里的——你原本就不需要吸烟!空调房里的人(非烟民)一直很舒服……
    在你们跑进跑出的那段日子里,非烟民们已经为自己创造了更大的“舒适”,那才是真正的享受!
    所有烟民在吸烟中所苦苦追求的,无非只是“无烟瘾折磨的平静状态”,而“无烟瘾折磨的平静状态”,是非烟民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的。 但对烟民而言,这种普通的“平静”,相比于烟瘾折磨的痛苦之下,此时却成了“享受”。
    而真正的享受,烟民也许早就不知道是什么感觉了。非烟民所体会的真正享受,他们简直望尘莫及……
    记住:所有的“吸烟好处”都是相对于首先产生的痛苦而言的。并不是吸烟本身享受。吸烟本身不存在任何益处,一切只是幻觉和误导。而你——原本也同样不需要吸烟。
    难道,你生来就需要吸烟?
    你曾经不过是掉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之中……
    仅此而已。
    而现在,你即将清醒!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8楼2023-05-20 19:15
    回复
      2025-08-06 12:13: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饭后烟”问题:
      “饭后烟”问题是烟草洗脑的最典型代表。
      “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这句洗脑语最早从何而来,人类根本不得而知。你们只需要清楚:但凡人们染上烟瘾之后,全球各地的烟民在某个时刻,头脑里都会自动窜出这句话(当然也有人是听说的)。
      可怕的是,这并不是由于他们首先感受到“饭后烟”的乐趣,才产生的这句话,而是由于他们脑海首先浮现这句话,才迫使他们去尝试并检验这句话的。说到这里,一切应该很明了了——这便是烟魔误导的最典型案例。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
      还记得吗?
      “那个没染上烟瘾以前的自己,当时在外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也许家人早就备好了一桌可口的饭菜,你迫不及待丢下背包,甚至连手都没洗就一阵操作。完毕丢下碗筷,躺在沙发上,摸着自己圆滚的肚皮,耳旁也许还回荡着轻音乐,你一脸满足的样子……当时的你难道还需要再点上一支烟吗?”
      直到你染上烟瘾后:
      “同样忙碌了一天,你回到家中,家人也同样准备好了一桌可口饭菜,微笑望着你,希望你像从前那样大块朵颐;可你丢下背包,首先躺在沙发上,无精打采漫不经心的掏出半盒烟,满脸不屑的点上一支,然后熏的满屋子都是……
      直到饭菜都凉了,在家人的无数次吆喝催促下,你才极不情愿的站起身来:走到餐桌前,草草的应付了两口,然后丢下碗筷又是转身离去,回到沙发上快速的点起一支烟,继续熏得满屋子都是,这时紧绷的脸才稍稍放松下来……你完全看不到背后她们脸上的忧愁与失望。”
      其实吧,饱饭后原本就是人生中的一大享受,男女都是,老少都是,任何人都是,和吸不吸烟没有关系,因为饱饭缓解了饥饿的痛苦,满足了进食的欲望。所以感到舒服。
      3000年前中国流行着一句古老的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指的是对普通人而言,饮食与繁衍后代的乐趣,是人类最原始的渴望。当时可没有卷烟。
      简单来说:是饱饭本身舒服,而不是吸烟这个行为舒服。但经常在饱饭后快速点起一支烟,长久下去会误导你的大脑“饱饭后的乐趣来源吸烟?”一旦这个程序被大脑认定转移,你就不得不再饱饭后点上一支烟了,否则你将体会不到饱饭后原有的乐趣。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9楼2023-05-21 19:53
      回复
        再简单一点说:饭后烟的乐趣其实就是饱饭后原本的乐趣,只不过被烟民转移到吸烟之上了。
        只不过,狡猾的邪恶力量,通过制造这么一系列的“洗脑语”,直接将饱饭后的乐趣与吸烟行为进行“强行捆绑”——“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哈哈…
        一开始,当烟民听到这句话时,没有一个会相信,同时,也没有一个不去刻意尝试模仿。正是有了这种模仿,才最终导致烟民大脑遭受蒙骗(转移饱饭乐趣)。
        因为他们听闻这句话以后,总是会在饱饭后有意识而快速的点起一支烟,想体会体会传言中的“神仙乐趣”。但是很遗憾,一开始什么也没发生!
        于是他们不服气了,认为一定是自己出了问题——别人都在这样传言,自己怎么感受不到?
        于是他们又是更加卖力不断尝试:
        在接下来的每一次饱饭后,都要有意识的点起一支烟,然后慢慢观察自己,终于在无数次后——奇迹发生了!
        无数次的索然无味后,某一天真的好像感受到了点“什么乐趣”——此时饱饭后迅速的点起一支烟,仿佛隐约真的有一种“舒适感”。于是他们信以为真了,久而久之必要在每一次饱饭后都快速的点起一支烟;现在,他们果真误认为饭后烟会“白给一种额外乐趣”。
        最后?最后怎么样?
        最后他们每次吃完饭,如果没有一支烟,简直生不如死!
        多么巧妙的捆绑啊!你看懂了吗?
        这是烟草和邪恶力量最擅长使用的“偷梁换柱”手法,“饭后烟”的洗脑语目的就是为了利用人脑的“习惯性认定”机制,将吸烟和饱饭后原本的乐趣进行“强行捆绑”。
        反过来说:饱饭后难道原本就不是一种享受?不,饱饭后一直都是一种享受。甚至进食的过程更是。
        而遭受“饭后烟”洗脑语的烟民,则会失去这种原有的享受,从而转移或说捆绑到吸烟行为之上。这样的转移发生其实不怪他们,是烟魔利用了人脑的自我保护机制,既前文提到过的“习惯性认定原则”——大脑处理问题的机制。
        不明白?如果你每一次饱饭后,大脑都立刻收到尼古丁这种物质的刺激,而随之而来的又是饱饭后原本的快感,长久以往,大脑能不思维混乱?能不将两者捆绑在一起?能不错认为饱饭后的快感来于尼古丁的刺激?如果你每次打一串号码,都是同一个人接听,你难道不会认为这是对方的号码?
        这就是“饭后烟”的整个骗局:先用洗脑语蒙骗烟民,然后再利用大脑的习惯性认定机制,将饱饭后的乐趣与吸烟行为“强行捆绑”在一起,当烟民大脑遭受蒙蔽后,此时才会误认为饱饭后的乐趣来源于吸烟。实际上,满足饥饿(饱饭)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非烟民不吸烟也是一样。只不过烟民的这种“乐趣”被转移到吸烟这件事上了。想想一切多么可悲!
        如果说你还不是很懂,你有两种选择:
        1.重新再认真读一遍本章节。
        2.仔细看看下面的例子:
        抛开押韵的问题,如果有人也发明一句话:“喝水一支烟,马上就不渴。”你信吗?
        先别笑。
        但是如果你有意去尝试的话,你会发现那人其实也没骗你!
        若是你接受了这句话,于是每次口渴喝完一杯水时,你都会快速的掏出一支烟点上——很快,几次以后,你也许会这样对自己说:“哇!是真的不渴了耶!”
        “饭后烟”骗局就这么回事。
        尤其在你今后余生多次接收并彻底接受“喝水一支烟,马上就不渴”这句话时,就会形成一种无形洗脑,你会因这句话陷入一种“自我催眠”状态中。到时,若是你每次喝完水不点上一支烟,你便会觉得“仍旧渴着”呢!
        可怕吗?可悲吗?洗脑的力量正是如此,这是邪恶力量所擅长并屡试不爽的卑劣手段。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0楼2023-05-21 19:54
        回复
          讲到洗脑,这很臭恶:
          洗脑有点像“教育”,却又不是教育。如果不会分辨,你将陷入迷惑和危急。
          洗脑和教育的区别在于:
          “当所传播的是真理和事实时,且目的在于成就及帮助一个人时,此时便可以称之为教育;而当所传播的为歪理和谬论,且目的在于盘剥及毁灭一个人时,此时便称之为洗脑。
          这是区别。
          而关于“厕所烟”、“起床烟”、“各种烟”……的道理同样相通。
          以起床烟为例:早晨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早晨刚起床回过神来时,状态最好、精神也最饱满,舒适。若是烟民习惯在此时点上一支烟,就会将早晨的美好全部“捆绑”到吸烟这件事上,久而久之则会彻底欺骗你的大脑。以至于早晨你若是不点一支烟,则会感到烦躁不快。
          厕所烟?——道理相通:
          “肠道通畅能使人感到轻松,肠道蠕动能使人感到惬意[ 和舒服、愉悦意思相近。]。”这是人们上厕所感到舒适的原因。
          一句话:任何人上厕所本身就是一种愉悦,它与吸不吸烟毫无关系!
          可是,如果烟民常在上厕所时吸烟,久而久之大脑就会把上厕所本身的快感与吸烟行为“强行捆绑”在一起,若是完全发生了转移。到时,烟民们上厕所若不点上一支烟,甚至无法正常完成这一过程。这一切是多么可悲!
          整个烟瘾就是以上这样的路子,靠的全是蛊惑和捆绑。所有的“吸烟好处”全是幻觉,吸烟本身并不存在任何好处!
          是吸烟欺骗了我们的大脑。毕竟,人脑处理问题的程序就是这样设定的。
          讲到人脑处理问题的机制,本身是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存在的,没想到却被烟魔及邪恶力量“反利用”了。毕竟,凡事都不止一个面,看人们怎么去理解和使用。烟魔正是这样利用了人脑的“习惯性认定”原则。初时吸烟的痛苦才是它的本来面目。
          附:(小常识)
          肠胃主管心情,心情不好、脸色不好往往是肠胃不好造成的;或说是消化不好、排出少造成的。这时只需服用润肠通便的药物,或者多食用果蔬,少吃肉,心情自会转好。
          指令②:此刻,请烟民有意识的点燃一支烟,记住它那糟糕难闻的味道!这才是吸烟的本来味道!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1楼2023-05-21 19:55
          回复
            心理依赖:
            烟瘾还有一个问题,叫作“心理依赖”问题。
            消费者们往往会依赖商家,尤其是多年的“老客户”,更会依赖商家。若是突然的中断合作,双方难免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对于商家而言,商家想尽一切办法希望留下它们的“老客户”,因为每一个客户都是它们的“摇钱树”,老客户更是相当于成年的“摇钱树”。
            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往往只有利益关系,但消费者们往往总是喜欢“自作多情”。当然,不排除有些商家会真心实意的与客户“交朋友”。但是很少。而烟草显然不是。
            烟草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人间邪恶力量的棋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不过是杀人抢劫不眨眼的恶魔。对它们而言,它们的眼里只有鲜血[ 截止2022年,全球每年因吸烟而死的人超过600万人。]和金钱。它们难道还会真心实意的和客户交朋友?
            而烟民与烟草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怎样的无形关系?
            没错。当然是“老客户”关系。且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客户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但凡烟民停止吸烟,烟草那头必要采取“补救措施”。这种“补救措施”是心理上的,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的“楚楚可怜”或者“诱惑”的感觉。而非当面拉着你的手说:“求求你!请不要离开我!请继续吸烟!”
            但是,在烟瘾问题中,思想问题占95%,这种心理问题顶多占4%。如果你已经端正了思想问题,并意识到这一点,那么这就不算问题。
            这就好像:如果你已经知道面前一杯水有毒,无论旁人怎么怂恿你喝下去,你也很难喝下去。而如果你不知道面前一杯水有毒,甚至不用他人怂恿,你自己也可能喝下去。
            端正思想问题之后,烟瘾便名存实亡了。留下的心理问题简直微不足道。尤其你现在已经看穿它了!所以无烟以后,对方很快就会“彻底死了这条心”。不会再对你造成任何心理困扰。
            或者,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理解这种行为感受:
            “有人叫你给它一笔钱,而你不情愿。一开始对方也许会很不高兴,由于对方很不高兴,你的心理也会产生微妙的影响。可是,如果你无视这种微妙的影响,坚决不被对方勒索。对方很快也会拿你没办法,勒索者很快就会死心离你而去。这种心理感受将终身不复存在。”
            可是:
            “如果你向对方妥协了一次,或者是因为对方的威胁,或者是因为对方的哀求,你向对方妥协了一次——很不幸,你合当继续被对方勒索下去。”
            一切正是以上这种心理感受,无烟后烟草会采取最后的“补救措施”,你只需无视就好。
            本章的意思可以缩减为:
            “有家奶茶店,你常年在它家买奶茶,十几年都是如此。忽然有一天你发现它家奶茶不卫生甚至有毒,于是你不在它家买了。当老板发现忽然失去你这个老顾客后,你猜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便是无烟后的心理问题。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2楼2023-05-21 19:56
            回复
              生物钟:
              烟瘾剩下1%的问题,叫作“生物钟”影响。
              生物钟是指:人人体内都存在着一个“隐性闹钟”,在头部。它负责记录主人每天每时每刻的行为,直到第二天同一时间同一时刻提醒主人去做某件事。简言之:人次日的行为取决于前一日的行为。
              那么生物钟的影响本身是十分平常的,也就是说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存在,任何人本身也能轻易矫正过来。但在烟瘾的其它问题(如思想问题、心理依赖……)的叠加下,此时生物钟影响就犹如“雪上加霜”了。
              所以当烟民彻底端正思想后,生物钟影响就会自我调整过来。
              * 切记,是自动的。
              生物钟影响的无烟问题本节不再多做陈述,《指南》只是顺带一提。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3楼2023-05-21 19:57
              回复
                小结:
                事实上,当端正了思想问题,清除了所有的“烟草洗脑”,烟瘾也就不存在了。所谓的“心理问题”和“生物钟影响”:不过相当于一只既没翅膀,又没舌头的小鸟,它很快就会自我消亡。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4楼2023-05-21 19:57
                回复
                  2025-08-06 12:07: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烟草广告:
                  比如“饭后一支烟,……”的洗脑语,是直接来源于邪灵的诱导,因为是烟民首先产生这样的想法,然后才去主动“检验”的;而非先实践再得出的结论。
                  邪灵们要诱导人们吸烟,是因为烟叶中含有“尼古丁”这种自然媒介,而通过这种自然媒介,邪恶力量能轻易与人类建立精神联系。正因为此,它们才能不断对烟民“发号施令”,仿佛一个骑在烟民脑里的“操控者”。但对烟民而言,一切的“发号施令”烟民还以为是自己的决定。
                  以上便是邪恶力量的整个圈套——利用烟草操控整个人类社会。最初那印第安人,只不过是整个圈套中的第一环节。毕竟凡事总得有个开端。
                  来自邪恶力量的误导,我们可以称为“隐性洗脑”,因为它是无形的,由空气传播的。
                  但是,为了利益,人间还存在着第二种洗脑,叫作“烟草广告”,也称“显性洗脑”;它直接来源于烟草常年累月对社会轰炸传播的“吸烟舆论”,一旦人们被这些舆论蛊惑,就会染上烟瘾。
                  或许你会问:烟草还需要广告吗?对它们而言,难道不是很大很富有?仿佛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家别的什么东西?
                  答:烟草当然需要广告。
                  一类企业,一个庞大的利益集成体,怎么会不需要广告?旧的人在不断认清它,而新一代的人却在不断掉入它的陷阱(正如当初的你一样),若非它们的手段和误导,任何人打死也不会去尝试并喜欢上这种无法食用的“臭恶东西”。所以,烟草不仅需要广告,而且还需要大量广告。
                  只不过对烟草而言,不幸的是:自21世纪第十个年头以来,全球已经达成一致协议:“明令禁止投放一切烟草广告。”
                  拿中国来说,2015年出台的《新广告法》条例中也明文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
                  可在这之前,烟草广告真可谓铺天盖地、天花乱坠的遍布整个电视网络媒体世界。过去,欧美的烟草广告是这样的:
                  “一个人开着摩托车冲向悬崖,在半空中,这时轻音乐响起,画面特写放慢;那人缓缓从口袋中掏出某牌子的卷烟,悠悠然的点上一支,然后一脸享受的样子。”或者,某人在做某件愉悦的事情时,也是同样点上一支烟,同样是一脸满足享受的样子……诸如此类的广告。
                  以上这种广告本身什么也没说,但对人脑的冲击暗示能力可谓是毁灭性的;也就是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潜意识(灵魂)。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5楼2023-05-21 19:58
                  回复
                    在中国,类似西方这种长广告几乎没有,中国采用的是狂轰滥炸的简短洗脑语广告。它们总是在电视的黄金时刻,突然插入广告时刻,随后一条条烟草洗脑语随之而来,每条也许不到半秒钟,但一个广告时刻却重复了无数次。
                    可以想象的是:数十个电视台,一整日下来,传播了多大信息量的烟草洗脑语,受听观众又高达多少亿的中国人。所以在那时的中国,但凡看电视的人,无一不会背上1-2条洗脑语,甚至现在他们仍旧记忆犹新。这便是烟草广告洗脑的力量,也正是在这样的狂轰滥炸下,那时的中国烟民数量才突飞猛进的增长……
                    狂轰滥炸的烟草洗脑语属于显性[ 明显的意思。]的烟草广告,而隐性的烟草广告,还存在另外两种:一种是由来已久的,另一种是因广告禁令而新生的:
                    由来已久的隐性广告包括电视剧、电影中植入的吸烟片段。这些存在吸烟情节的影视作品,有些确实是无意添加的,而有些确实是有意投入的:“比如主人公经常只吸某牌子的烟,烟盒显著,并且几乎整部片中,主人公都在吸烟……”这类便是有意添加合作的。
                    试想,一部影视作品中,主角们干什么都要吸支烟;打仗也好、思考也好,但凡遇到些破事,总要吸烟。这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精神暗示影响?这会给观众造成怎样的心理冲击?如果是观众的偶像在抽烟呢?——这时他们便很容易去模仿。
                    以上所提到的影视作品中的吸烟合作情节,是属于由来已久的“隐性广告”,而由来已久的“隐性误导”,还包括了许多文字小说中的“主人公吸烟情节”。
                    试想:如果你在阅读某本书时,书中的主角常常吸烟,并且被刻画得有声有色,此时会给你带来怎样的精神冲击?这种影响也许你暂时不会明白,不过没关系,你的大脑已经记录下来,而每一次的“记录”,都有可能是下一次诱发读者染上烟瘾的导火线,真可谓“杀机四伏”。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6楼2023-05-22 19:37
                    回复
                      * 自全球明禁烟草广告以来,又诞生了一种新的隐性烟草广告。这种广告主要铺设于网络,且明确出自烟草之手,这种新的隐性广告便是——互联网软文,既“吸烟好处文章”。
                      不知你上网冲浪时,是否曾见过标题为:“科学证明,吸烟的二十种好处”或者“科学证明,戒烟的二十大危害”……等等类似的文章?无论有没有见过,《指南》现在要告诉你:“互联网以上这类文章,几乎全都出自烟草之手。”
                      即便全球明令禁止了烟草广告,可是烟草的广告部门可并没有因此而关门,而是改变了战略方针——隐性广告,主攻互联网。
                      与所有的大企业一样,烟草曾经的广告部门可谓庞大(当然现在依旧庞大)。它们有专门的考察、策划、营销和统计团队。国际的禁烟令虽然发出,但它们并没有因此而就解散:它们成立了新的网络自媒体团队(或寻求更多的影视作品合作)。
                      烟草的“网络自媒体团队”可谓疯狂,人手都有无数个平台的文章发布账号,它们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不断编写吸烟软文轰炸互联网:既“吸烟好处……戒烟危害等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会同时在无数个不同的文章平台、新闻APP同时发表。
                      仔细说起来,这些吸烟文章的标题无非就是:“科学证明,吸烟的XX大好处”、“科学证明,戒烟的XX害处。”、“某人常年吸烟,却活了XX岁高龄”、“某人无烟以后,不久却死于非命”……等等类似的文章。
                      可以想象,如果是一个从未吸烟的人,或者一个刚无烟不久的人,在网上无意浏览到这类文章,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毁灭性精神影响?这便是烟草的阴谋。
                      说到这里,也许还会有人反驳道:“确实曾经有人吸烟却活了多少多少岁,这怎么解释?”这很容易解释:全球65亿人左右,例外无处不在,你为何要无视大众的吸烟短命事实,而非要以偏概全自欺欺人?况且,即便有极少数人真的吸烟仍旧高寿,问题在于:他们吸烟的这一生是快乐的吗?还是每日被病痛折磨,或活在暗无天日的“地狱”中?不要再以偏概全自欺欺人,一般人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也不用拿自己的生命和幸福为此赌上一把;赢了你得到痛苦,输了你失去生命。
                      所以,关于互联网软文,但凡能够使人转向吸烟的,但凡烟草想得出的,它们无一不写。因为写了有“提成”。信用对这些人来说一文不值。
                      烟草的工作者啊!你们不清楚这是在残害自己的同胞?难道这不是被邪灵操控误导的直接体现?谁敢说你们不是邪恶力量的棋子?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7楼2023-05-22 19:37
                      回复
                        有关此类“吸烟软文”互联网上简直太多太多!毫不掩饰的说:如果网络烟草软文不及时得到遏制,危害必将远超曾经的电视烟草广告。
                        三点:
                        ①自此,网监部、宣传部,责令所有文媒平台重新审查;但凡过去存在此类文章一律删除,今后对此类文章一律不允发表。对多次发布账号一律永久封禁;对所有文章右上角提供“烟草软文举报”选项。
                        ②对影视文学作品大力审查:
                        但凡存在:“误导青少年吸烟行为正确认知情节”的作品,一律下架。版权人尚在的,通知其可以删除吸烟情节重新再版问世;对后来的影视文字作品,加大审查力度,但凡存在吸烟情节的,一律不予面世(除非删除吸烟情节)。
                        ③对成功无烟者而言:
                        网上冲浪时,但凡有关“吸烟”文章一律不去点击观看,因为防不胜防;对影视作品主人公存在吸烟情节的,尽量不去观看;对小说文章作品主人公存在嗜烟情节的,绝对不看;对于了解到作者本人是烟鬼的,他的书绝对不看!因为他的思想不健康:起码没你健康。
                        * 若是被以上举例吸烟文章作品吸引,结果极易复吸(尤其是被作品中的吸烟主角吸引时),这点要十分注意!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8楼2023-05-22 19:38
                        回复
                          烟盒上的标语:
                          (本节为唯一特殊章节,不需要“强行读懂”)
                          语言文字这个东西,不是说由谁口中吐出就专属于谁。所以人要学会把人和话分开,这样才能不受蒙骗。
                          难道说酒鬼口中就吐不出“喝酒不好”四个字?
                          关键在那说话的人是谁,能否兑现他所传说的一切,否则再美的辞藻,也与孩童的涂鸦毫无区别。
                          烟盒上的标语世人皆知,可那绝非出于烟草的本心。
                          联合国世卫组织明确与各国达成协议:但凡卷烟商品,必有醒目标识提醒消费者。否则不予上世。
                          可是,“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虽然不错,印在烟盒之上,大多人会误认为是烟草的“关爱”和“好心提醒”。大多数人哪里了解世卫组织强制性规定的事?
                          关键还在于:语言文字的东西根本只是一个载体媒介,目的是为了传达思想态度,所以关键在于说出它的是什么人,而不是话语本身。
                          语言文字若是不被人类赋予“灵魂”,它就不可能打动人,所以再美妙的语言实在和乱涂乱画毫无区别。然而烟盒上的每一句话,表面上还是代表烟草说的,毕竟世人的眼睛是这么看到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是要世人相信这句话,或是不相信?
                          若是叫人相信,可是这句话又仿佛出自烟草之口,毕竟一般人会习惯将人和话“捆绑”在一起:这样一来,相信这句话的同时也就是相信烟草了,而如果相信烟草,无疑就会受到烟草的精神影响。
                          烟草的精神影响包括?(也就是烟草的真实想法)——它任何时候都是希望人们吸更多烟的。它绝不会真心担心烟民身体。否则它们早就不制造并销售了。
                          换种思维,若不相信烟盒上:“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语会怎样?这就更麻烦了!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是对的。若是对的东西你不相信,你岂不是成了错的了?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9楼2023-05-22 19:47
                          回复
                            或许用以下直白的话去解释其中的奥秘,你会更加容易领悟:
                            “听信一个酒鬼的话,无论他说的是什么;即便他整日在对你说:‘喝酒不好,不要喝酒’。你也不要理会他。因为如果你信他,很快你也会无形沦为一个酒鬼。”
                            所以但凡是人,必须要学会将语文的内容,和表述的人区分开来,这样才能收获属于自己是真知、不受居心叵测之人误导。否则的话,容易被烟草这样的恶魔利用,导致很多时候:“横竖都是死”。
                            烟盒上的标语其实有利有害。
                            如果仅仅是“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确实是有利有害,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起码能扇烟草自己一个耳光,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可是,狡猾的烟草,后来又自作主张的在这句话后面加上一句:“尽早戒烟,可减少对健康的危害”或者“戒烟可减少对健康的危害”……诸如此类自行添加的话(如图)
                            这样一来,整个味道就变了……
                            表面上看来,后面紧随着的话也是好的;可关键在于,前面的“吸烟有害健康”是强制性规定,它也许代表联合国说的,也许有人误认为是烟草说的。可是后面的那一句话——就完全是烟草说的了——也就是说:完全出自烟草之口!
                            * 这便是本章节全部问题关键所在。
                            你是信烟草?或是不信?既然不信,为何要信它的话?既然信,为何不吸烟?因为烟草任何时候实际都是希望你吸更多的烟。如果你相信烟草,无论你相信它嘴里吐出的什么话,你最终将沦为烟鬼,因为这才是它的真实想法,而一切语言只是“障眼法”。
                            语言文字的东西本身就充满奥義的。和烟魔将尼古丁用作媒介的道理完全相通。尼古丁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被谁利用,被赋予了什么,才会发生什么。
                            所以当烟草商口中反而说出“吸烟不好”的话时,此时人们往往会陷入迷惑。
                            道理很简单:不信对的东西证明自己是错的,信了对的东西反而被错的人影响。
                            所以原则上:既要人对,也要话对。一般“人对话不对还行,话对人不对绝对不行!”
                            *本章内容对某些人而言,或许有些绕,本身并不容易读懂,而对某些人而言则如醍醐灌顶、一读就懂。但是,即便你读不懂也没关系,和最终成功无烟相干不大,总之一句话:看穿烟草把戏,任何时候不信烟草。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0楼2023-05-23 19:22
                            回复
                              2025-08-06 12:01: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或者你读?
                              “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可减少对健康的危害。”这是什么意味?
                              哈哈,你就读吧!加上后半句究竟是什么意味?!
                              很明显,这隐约传达着另一层意思:这话仿佛还在暗示烟民:“没问题。吸烟有害健康确实不错。可是如果你们愿意尽早戒烟的话,也只能是稍稍减轻对健康的损害,这便是戒烟的唯一益处。请自便!”
                              烟草真是自作聪明啊!玩文字游戏?把所有人都当傻子?小学生估计也能领会其中的意味。也正因如此,许多人明明想无烟,当看到这句话时,便犹豫了……再多加思考,便不再想戒了!为何?——很简单,因为他们认为放弃吸烟的代价太大,而收获太小,不划算。
                              什么意思?因为那时他们仍旧认为吸烟存在“诸多好处”——他们并没有读过《快速戒烟指南》,就像曾经的你们一样,因此你要他们怎么看穿烟草骗局?
                              开玩笑吗!搞不懂烟草骗局的人,即便有人身患重症也离不开烟,仅仅是一点“能减少对健康的危害”难道就能吓唬住烟民?
                              难道无烟的好处仅仅是稍微“减少对健康的危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全球的烟民几乎不会有人选择无烟。因为在速食商品经济的风潮下,喝瓶饮料其中还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可是这能阻止人们喝饮料吗?所以仅仅只是“能减少对健康的危害”这样的字眼,是不能吓唬住烟民的。反而只会起到相反作用。
                              所以烟草实在是太狡猾了!
                              卷烟商品、烟草骗局从命名开始,从头到尾都是套路、从头到尾都在暗示烟民,将烟民一步步引入深渊……
                              即便烟民最终被折磨得身心俱损,开始考虑无烟的时候,它们也还不打算放过烟民——因为每一个烟民都是它们长期的摇钱树。
                              吸烟绝不仅仅是影响健康这么简单,而关于“吸烟引发疾病”的问题,《指南》到目前为止一句没提。为何?因为吸烟对健康危害早就众所周知,如果这能吓唬烟民让他们因此放弃吸烟,现在你也就不会正读这本书了。
                              不过烟草既然首先谈到健康问题,《指南》现有一句话:“吸烟从头到尾直接损害全身脏器,包括脑子。”
                              这绝非是吓唬烟民。任何一位医学界的朋友都能向你证明这一点。
                              无烟难道仅仅是“可以减少对健康的危害”这样意味深长?
                              嗯…好好品品吧:“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可以减少对健康的危害”?你品,你细品…
                              ……
                              * 狡猾的烟草,炸弹上仍旧可以刻上“世界和平”。
                              关于无烟的更多好处,下一章专门提到。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1楼2023-05-23 19: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