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吧 关注:45,465贴子:3,259,121

回复:绍兴发现袁雪芬最早唱片 一本《雪声纪念刊》堪称绝版

收藏回复



528楼2011-04-12 19:29
回复


    529楼2011-04-12 21:38
    回复
      2025-09-13 04:05: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上海530楼2011-04-13 14:48
      回复
            《梁红玉》演于一九四六年二月。这也是出历史剧,而且在写作时对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活动作了较详细的考据。编剧有意识地摆脱掉越剧中过去
        惯用的悲欢离合的情节,采用“易卜生时代戏的方法,一切剧情人物都根据现实
        的人物,……加强了人物性格的描写。”袁雪芬扮演梁红玉这个巾帼英雄时,打
        破了行当的限制,既有青衣的成份,又有刀马旦的因素,刚柔相济,根据不同的
        情境作不同的处理。最后一幕夫妻反目,袁雪芬通过唱和表演来刻划梁红玉的心
        理活动,既体现出她对丈夫韩世忠(范瑞娟饰)骄傲气盛的不满,又在规劝中饱
        含着夫妻之情;随着矛盾的发展,情绪逐步变化,分寸得当,层次分明。


        IP属地:上海531楼2011-04-13 15:52
        回复
              第二类是根据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袁雪芬在越剧改革的第一阶段(即“大
          来”时期),演出的全是新剧目;雪声剧团成立后,在继续编演新戏的同时,
          对传统剧目的整理也重视起来。她不愿原封不动地照演老戏,但是,她认为改革
          也不能把传统的剧目都摒弃。把群众所熟悉的老戏加以整理,加入新的意识,也
          是进行改革、发展“新越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IP属地:上海532楼2011-04-13 17:30
          回复
                越剧历史短,家底不厚,在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时,袁雪芬选择的是有积极意
            义、艺术上又有较髙价值的剧目;不但剧本要认真改编,在唱腔、表演、服装、
            布景、伴奏、灯光等各方面,也都作新的尝试。这方面,主要是三出戏:《梁祝
            哀史》,自从在“九星”与范瑞娟合演后,袁雪芬仍注意对它作进一步的加工。


            IP属地:上海533楼2011-04-13 17:37
            回复
              原来梁红玉和韩世忠除了夸夫,还有夫妻反目啊


              534楼2011-04-13 23:28
              回复
                回复:534楼
                呵呵,有的,我记得,那个似乎是韩世忠设计迷惑敌人的,结果梁红玉反倒信以为真了


                IP属地:上海535楼2011-04-13 23:41
                回复
                  2025-09-13 03:59: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九四五年五月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她又与范瑞娟合演了两个星期,这次分
                  成上、下两集,并作了较大的修改,每场演出,差不多都有所改动。这次戚雅仙
                  饰银心,徐天红饰祝公远(下集〉。戏从“读书”开始,接下来是“十八相送”、
                  “托媒”、“思祝下山〃、”访祝“、”楼台会“、”山伯临终“、”祭文吊孝
                  “,整个结构已很完整了;此时虽然还没有”化蝶“,但结尾处用了想象、幻觉
                  的手法,梁祝在富有浪漫主义的气氛中翩翩起舞。唱词基本上是用“来采韵”一
                  韵到底,唱腔上用了完整的〔尺调腔〕。这为解放后的演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IP属地:上海536楼2011-04-14 14:21
                  回复
                        袁雪芬塑造的祝英台的艺术形象,与其他演员演的很不一样。她的演出中,
                    不但去掉了所有的色情、庸俗的糟粕,而且演得不轻佻、不肤浅,以朴素的风格
                    表现了祝英台形象的美、性格的美、心灵的美。她对祝英台的艺术形象有自己的
                    独到见解。她不赞成把祝英台演成一个格调低下的轻骨头,也不赞成演得象个泼
                    辣货。她认为,祝英台既然是立丁誓出来读书的,就应该很谨慎、很纯洁。她爱
                    上老实憨厚的梁山伯;感情是极其纯真、执着的。这是人物的基调。在爱情上,
                    她追求自己的理想,当这种追求受到封建礼教压制时,她内心充聘痛苦;她无法
                    冲破礼教的束缚,但又不肯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仍然忠实于对梁山伯的爱情。这
                    就是悲剧形成的原因,也是戏的价值所在。在演“十八相送”时,过去的演出,
                    有许多比喻很黄色,带有露骨的挑逗性。袁雪芬的演出则既表现了祝英台的大胆
                    和对梁山伯的深沉感情,又保持了人物的身份,暗示明显而含蓄,隐喻热情而有
                    分寸。她演的祝英台,有青衣也有花衫的成份,表现手段十分丰富。整出戏的风
                    格,象一首浙东地区的清新质朴、带有乡土气息的民歌。
                        《梅花魂》演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五日至二十五日。袁雪芬饰陈杏元,范瑞
                    娟饰梅良玉,张桂凤饰陈东初,吴小楼饰党进,陆锦花饰陈春生。这出戏,是根
                    据《二度梅》改编的……《二度梅》流传很广,京剧、梆子等许多剧种都有。在
                    越剧中,施银花曾灌过唱片;王杏花唱得也有特点,尤其是“杏元和番”的大段
                    唱,唱出了一路看到的风光和自己的心情,很不错。袁雪芬以前与屠杏花、竺素
                    娥也同台演过这出戏,看过前辈诸名演员的演出,因而有比较,也有所汲取。在
                    和马樟花同台合作时,《二度梅》已经成为她的拿手戏,马樟花对她的演出是颇
                    为佩服的。一九四五年夏天,袁雪芬提出把这出戏重行改编,并提议改名为《梅
                    花魂》。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散戏后袁雪芬马上和导演一起商讨,赶在戒严
                    之前,很快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完成了大体的分幕。这年秋天,终于把戏搬上舞
                    台,袁雪芬还亲自编了许多唱词和台词。


                    IP属地:上海537楼2011-04-14 22:47
                    回复
                      先顶顶,回头更新


                      IP属地:上海538楼2011-04-19 18:47
                      回复
                            这出戏在艺术上创新较多。全剧分为三幕:“祭梅联姻”、“杏元和番”、
                        “重台诀别”;另外,还有较长的“序幕”和“尾声”,因此实际上也可以说共
                        有五幕。“尾声”的应用这是第一次。


                        IP属地:上海539楼2011-04-19 20:56
                        回复
                              幕外戏全部废除,结构显得紧凑多了。布景设计也别具一格,整个舞台用了
                          梅花框子,象征着陈杏元与梅良玉的爱情如同梅花凌寒傲霜般坚贞。陈杏元的服
                          装,是袁雪券自己设计的,用大袖,近似宫装,色彩、图案、式样相互协调,而
                          不象一般所用的“文明靠”。剧情和唱腔都保留了老戏中的精华,尤其是唱腔,
                          发挥了越剧擅于抒情的特长,又有袁雪芬自己的风格。


                          IP属地:上海540楼2011-04-19 22:03
                          回复
                                《琵琶记》演于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至二十七日。袁雪芬饰赵五娘,范瑞娟
                            饰蔡伯喈,张桂凤饰张广才。这出戏的原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戏剧家高则诚。越
                            剧很早就有这个剧目,第一副女班开办时就教过。雪声剧团的演出本,是根据高
                            则诚原作并参照越剧过去的演出本重新改编的。这出戏分为五幕十六景,布景用
                            了“幻想派”,在天幕上有一个三原色点子拓成的大琵琶。“十里长亭”一场,
                            在台上搭台,幕不闭,送了一亭又一亭,景换得很快,也是种新的尝试。


                            IP属地:上海541楼2011-04-19 23:36
                            回复
                              2025-09-13 03:53: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三类剧目是改革以来编演的新戏又重新作了加工的,其中有《断肠人》和
                              《卖花女》。《卖花女》是在《月缺难圆》的基础上加工改编的。戏的结尾,情
                              节有变动,原来是梅月华遁入空门,现改为她心灵受到创伤,无以自慰,竟成疯
                              癫。袁雪芬在演梅月华发疯时,深入体验角色的心理状态,把真实感与美感结合
                              起来。当然,这两个剧目在内容上都有局限性,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雪声剧
                              团搞改革不是搞一个丢一个,开始重视积累保留剧目了。在不断演出中不断加工,
                              也促进了表演艺术的发展。事实上,改革以来编演的新戏,后来已经成了越剧的
                              传统剧目一即人们称之为“第二传统”的剧目。


                              IP属地:上海542楼2011-04-20 13: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