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塑造的祝英台的艺术形象,与其他演员演的很不一样。她的演出中,
不但去掉了所有的色情、庸俗的糟粕,而且演得不轻佻、不肤浅,以朴素的风格
表现了祝英台形象的美、性格的美、心灵的美。她对祝英台的艺术形象有自己的
独到见解。她不赞成把祝英台演成一个格调低下的轻骨头,也不赞成演得象个泼
辣货。她认为,祝英台既然是立丁誓出来读书的,就应该很谨慎、很纯洁。她爱
上老实憨厚的梁山伯;感情是极其纯真、执着的。这是人物的基调。在爱情上,
她追求自己的理想,当这种追求受到封建礼教压制时,她内心充聘痛苦;她无法
冲破礼教的束缚,但又不肯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仍然忠实于对梁山伯的爱情。这
就是悲剧形成的原因,也是戏的价值所在。在演“十八相送”时,过去的演出,
有许多比喻很黄色,带有露骨的挑逗性。袁雪芬的演出则既表现了祝英台的大胆
和对梁山伯的深沉感情,又保持了人物的身份,暗示明显而含蓄,隐喻热情而有
分寸。她演的祝英台,有青衣也有花衫的成份,表现手段十分丰富。整出戏的风
格,象一首浙东地区的清新质朴、带有乡土气息的民歌。
《梅花魂》演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五日至二十五日。袁雪芬饰陈杏元,范瑞
娟饰梅良玉,张桂凤饰陈东初,吴小楼饰党进,陆锦花饰陈春生。这出戏,是根
据《二度梅》改编的……《二度梅》流传很广,京剧、梆子等许多剧种都有。在
越剧中,施银花曾灌过唱片;王杏花唱得也有特点,尤其是“杏元和番”的大段
唱,唱出了一路看到的风光和自己的心情,很不错。袁雪芬以前与屠杏花、竺素
娥也同台演过这出戏,看过前辈诸名演员的演出,因而有比较,也有所汲取。在
和马樟花同台合作时,《二度梅》已经成为她的拿手戏,马樟花对她的演出是颇
为佩服的。一九四五年夏天,袁雪芬提出把这出戏重行改编,并提议改名为《梅
花魂》。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散戏后袁雪芬马上和导演一起商讨,赶在戒严
之前,很快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完成了大体的分幕。这年秋天,终于把戏搬上舞
台,袁雪芬还亲自编了许多唱词和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