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鲁迅的名字是一团火,温暖着、燃烧着追求光明的
人们的心。抗战胜利后,鲁迅在文化界、在青年学生中的威望更加提高了。鲁迅
的作品引导着人们深刻认识中国的黑暗,启示着人们坚韧不拔地去争取美好的未
来,青年们从中寻找真理,汲取力量,把这些作品当成向反动势力作斗争的武器。
尽管袁雪芬和雪声剧团的编导对此还不能清楚地理解,但这一创举事实上包含着
深刻的意义,理所当然地受到进步文化界的热情关注。大家怀着巨大的兴趣,也
怀着期待的心情,注视着袁雪芬将怎样表现一个手大脚粗、吃苦耐劳的农村劳动
妇女,怎样把一个文学典型变成一个活生生的舞台人物。四月二十八日,《时事
新报》在“六艺”栏里以醒目的标题登了一篇文章:《鲁迅名著搬上越剧舞台》,
副题是《袁雪芬主演“祥林嫂”,创记录改良旧规则》,作者是该报记者罗林
(即廖临,地下党员:)。文章说:“把文学作品或电影改编搬上舞台,在越剧
界不是创举,但把‘祥林嫂’改编演出,我们不能不予以万分的关切。”文章认
为袁雪芬演这出戏“真是遇到了一个重大的考验”,“祥林嫂,应该不仅是雪
声剧团而(且)是整个越剧界的一座纪程碑。”